廉政教育

廉政文化

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- 廉政教育 - 廉政文化 - 正文

居高声自远

发布日期:2018-09-10浏览量:

    做官做人应立身高处,德行高洁,方能说话“有分量”、让人服气,声名才能远播。究其根本,这种居高致远的气势与风范,完全取自其孤高与耿直、清廉与才华所蕴涵的人格美的力量,而绝非“两面人”依凭见风使舵,或投机取巧等歪门邪道所能得到的。

  夏日,大多数昆虫“低调”起来,或躲在树荫、草丛,或藏于巢穴、岩隙,只有蝉不惮于太阳的热烈,把飞扬的声音热情地放大成极致的生活音乐。而送走夏季,便一脚踏入落寞老年,歌声不再雄壮和欢快,一如静美落叶,轻轻飘去,悄然离世。

  “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!”蝉用自己高调“工作”、低调“生活”姿态,印证了这个素朴真理,同时向人表明: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,但我已飞过!

  蝉卵孵化后,幼虫蛰伏地下,苦心砥砺多年,才得钻出地面,爬上树干,歌板临风,有幸施展“虽无飞,飞必冲天;虽无鸣,鸣必惊人”的歌者“抱负”,而重见天日,也不过短短数周,完成产卵使命,就结束了“蜉蝣”般短暂一生。

  古往今来,抛开蝉卑微身世不深究,人只念其出于污秽的泥土,初心不灭,蜕变羽化,凤凰涅槃般获得重生的绚烂,而为其“吟乔树之微风,韵姿天纵;饮高秋之坠露,清畏人知”的清高,由衷地纷纷“点赞”。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,以“濯淖污泥之中,蝉蜕于浊秽,以浮游尘埃之外”的话语,借其赞扬屈原高风亮节,不随波逐流。

  初唐的虞世南,形容蝉“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,感觉只强调“居高”优势,当真小看它“声自远”的禀赋了。不过,虞诗的弦外之音,隐喻的深层道理,还值得揣摩:做官做人应立身高处,德行高洁,方能说话“有分量”、让人服气,声名才能远播。究其根本,这种居高致远的气势与风范,完全取自其孤高与耿直、清廉与才华所蕴涵的人格美的力量,而绝非“两面人”依凭见风使舵,或投机取巧等歪门邪道所能得到的。

  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在诗词世界与历史长卷中,蝉的魅力与高洁品性自不待言,而现实生活中,蝉也不可少。试想:没蝉鸣的夏天,还算是夏天?不曾持着竹竿粘知了的童年,也能叫童年?炎炎夏日,午梦醒来,怎能缺那一阵阵清吟?

  听蝉鸣,颇依赖心境。何处听蝉,也讲究意境。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。”可认为,此处的蝉噪近乎禅机,妙在一对矛盾的事物相互转化成和谐共处的哲理。俗语说,心静自然凉,林子多么安静!唯有蝉鸣阵阵,听着听着,溽暑酷热就被消减成丝丝清凉。最震撼心灵的时刻并非群蝉轰鸣之时,而是蝉声戛然停顿的刹那。须臾之间,万籁俱寂,时间似乎也静止。若在深山古庙,这种感受更强烈。蝉声的这一特征,被人应用到艺术表现上,发挥得淋漓尽致,其中影视艺术运用得最娴熟,譬如表现紧张或悬念时突然静音,观者就有屏住呼吸的感觉。

  乡村绿树多。记忆中,一棵硕大的泡桐树,不知有多少只蝉,也不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。阳光浩荡、嘹亮可歌的日子,蝉声,就在绿树荫浓里响弹起来。长长短短的,牵牵绕绕的。事隔多年,那悠然而绵长的吟诵,仍点染着与我们幼时有关的记忆。在童真的眼里,蝉究竟知道了什么?它又知道了多少?蝉没有回答我,一刻也不停歇地“知了”着,我们只有继续猜测,并满怀迷茫。以至许多年后,当回首往事,有关童年的段落,也总是从一句歌词开始:池塘边的榕树上,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……

  最好的人生永远在路上。以前,读过“天之于时也亦然,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”的话,没有特别感受和体会。今天,在窗外那依旧鸣唱着的蝉声中,突然感到,有一种憬悟。撇开喧腾与浮躁,人内心真正向往的,仍是怀抱一颗初心,追寻完美的奋斗情怀,一种了悟“正道是沧桑”的坦然面对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慨然担当。